无生秘义
01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
婆罗门便将左手托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
婆罗门又将右手托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佛陀仍是对他说:“放下吧!”
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现已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通通放下,便可超逸存亡,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法忍。
处示主旨
02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遭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积德行善?”
达摩祖师答道:“实无积德行善。这些仅仅福德,算不上真实的积德行善,只能取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怎样才是真实的积德行善?”
祖师答道:“若得底子才智,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实的积德行善。真实的积德行善,不是以人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答复,却说:“法界空寂,原本无圣可言,更不用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
祖师知其不识禅机,只好摇头说:“不认识。”
断臂求法
03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旷达豪爽,博学多才,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传闻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访问。
慧可虽不时乘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深冬时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依然耸立在洞外风雪之中。
达摩祖师问道:“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如来无上妙道,非同尘俗学识,需求具有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意志,以及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恒心,方可学修。贪心小智,无德无义,谄曲缓慢者,不能受持。”
此刻,慧可决然以刀自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计。
慧可坚决求法的行为总算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达摩祖师便问:“你来求什么呢?”
慧可答复:“我心不安,乞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思索半响,答复:“我找来找去,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祖师答复:“我为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当下大悟。
尔后,慧可跟从达摩祖师,朝夕参学修行,长达九年,总算得其心要,继承衣钵,成为禅宗二祖。
法界眷属
04
有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办理的庵堂前歇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样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尝是师姑的姿态?”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姿态?”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落发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杂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杂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掌管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杂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行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性,何尝混杂?”
拜诣真身
05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参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姿态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持续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沉着答复:“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别离?”
仰山大为惊叹,慨叹地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来,我以此试人,无一能解者。请你善加保任!”
古镜茶坊
06
有道禅师最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由于口渴,就顺路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
店东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心招待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有道禅师用平平眼光看了一下店东,点了一下头。
店东好像也是禅道高手,小心翼翼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深邃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讨教您,假设您能告知我,我就供养您,怎样?”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东问道:“古镜未磨时怎样?”
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东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今后怎样?”
有道禅师答复道:“照天照地。”
店东不认为然,说道:“对不住!恕不供养。”说罢回身就走开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羞愧!”所以痛下决计,勤苦参学,闭门深修,总算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东仍亲热地招待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讨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怎样?”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东再问道:“古镜既磨后怎样?”
有道禅师答复:“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东听后,当即虔诚地说:“请禅师承受我的供养!”随即回身吆喝道:“店员!茶,上茶,上好茶!”
喝消轻重
07
翰林学士苏东坡,传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大,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所以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修为怎样。刚一见面,东坡就说:
“传闻禅师的禅悟功夫很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东坡答道:“姓秤,称全国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东坡无认为对,遂礼拜而退。
存亡思量
08
金山昙颖禅师,曾游京城,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
“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阴间,究竟是有呢,仍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答复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虽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人眼前见牢房时,为何不心内见天堂?欢欣和恐惧都在于心,天堂阴间都在一念之间,善恶做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效果,天然就不会有疑问了。”
太尉:“心,怎样了知?”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不知道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合理太尉深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喝道:“你在这儿思量个什么?”
太尉:“理解了,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不行思议
09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一挥而就地答复。
学僧又问:“禅师你有没有佛性?”
禅师答道:“我没有。”
学僧不解地问:“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却没有呢?”
禅师说:“由于我不是一切众生。”
“你已然不是众生,那一定是佛吧?”
“也不是佛。”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
学僧考虑顷刻后,问道:“能够看得见,想得到吗?”
禅师笑着答道:“不行思,不行议,所以说不行思议。”
孰见斩蛇
10
有一位讲经僧来参访智常禅师,禅师正在田间锄草。遽然草中窜出一条蛇来,禅师举起锄头便砍。讲经僧不认为然地说道:“久仰禅师道风,今日一见,原来是个粗行沙门。”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究竟是你粗,仍是我粗?”
讲经僧所以打开争辩,问道:“什么是粗?”
禅师放下锄头。
讲经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态。
讲经僧不理解智常禅师的意思,又问道:“你依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呢?”
禅师道:“凭什么,且不说。请问你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了?”
讲经僧振振有词地答道:“当下!”
智常禅师以训诫的口气对这位讲经僧说:“你当下见不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讲经僧总算有省。
德山焚稿
11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带着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
才到南边就遭到一位卖点心老婆婆的追问而不能答(老婆婆问他,“曩昔心不行得,现在心不行得,未来心不行得,你关键哪个心?”),自此收起狂傲之心,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曾经去参访?老婆婆告知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十分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刻不容缓地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答复道:“龙潭!”
德山禅师又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开门见山地告知德山禅师:“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真实太黑,学僧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着了一支蜡烛给他,合理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又把蜡烛吹灭了。德山遽然大悟,马上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
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答复道:“从今今后,我对全国一切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置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将自己写的疏钞拿到堂前当众燃烧。当火焰燃起时,他吟唱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附赠宝月
12
良宽禅师除了外出弘法,平常就寓居在山脚下一间粗陋的茅棚里,日子过得分外的简略。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临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紧张得不知怎样是好。
良宽禅师平缓地对那个两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望着小偷的背影,无限慨叹地自语道:“惋惜啊,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文喜嫌圣
13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一日黄昏,途中经金刚窟般若寺,遇见一位牵牛的老翁。
文喜问:“请问长者,可否借宿一晚”
老翁答道:“你有执着心,不能留你住。”
文喜解说说:“我没有执着心。”
老翁问:“你受戒了吗?”
文喜答:“早都受过戒了。”
老翁说:“已然没有执着心,还用得着受戒吗?”
文喜禅师无言以对,作礼告退。再回头时,老翁与寺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昂首却见文殊菩萨乘金毛狮子在五色云中款款飘游。
后来,文喜前往洪州观音寺向仰山禅师参学,契悟心要,并担任寺里的烧饭作业。
一日,厨房的蒸汽中遽然显现出文殊菩萨的形象,文喜举起勺子便打,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岂能乱我心。”
文殊菩萨幽默地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便利接引
14
赵州王前往访问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并未出迎,坐在禅床上会晤他,并且问道:
“你理解我的意思吗?”
“不理解。”赵州王答复。
禅师见赵州王未明其意,所以转而解说说:“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请别见责。”
赵州王非但不见责,反而对赵州禅师愈加尊重,并于次日派一位将军前往赠送礼品。禅师传闻后即下床相迎受礼。
过后弟子们不解,就问从念禅师:“大王来时,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来时,你却下床相迎,这是为什么?”
禅师对弟子们说:“你们有所不知,人分上中下三等,但并非以身份而论。上等人来时,禅床上应对;中等人来时,下禅床招待;末等人来时,要去山门外迎候。”
弟子们言下有悟。
刻不容缓
15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有落发学道的决计。他恳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
“你年岁这么小,怎样会想到要落发呢?”
亲鸾说:“我的爸爸妈妈都已逝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逝世?为什么我会与爸爸妈妈别离?传闻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落发。”
慈镇禅师十分赞赏他的自愿,说道:“好!我理解了,我乐意收你为徒。不过,今日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后,又欢欣又着急,敦促道:“师父,但是我不能确保我的这个决计是否能够坚持到明日。并且师父现已老了,谁能确保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觉得孩子的话彻底符合道理,所以便说:“你说得对,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盐翁示道
16
有一僧去访问覆船禅师,路上遇见一位卖盐老翁。僧问:“我要访问覆船禅师,请问路怎样走?”
老翁久久无语,所以僧再问:“请问去覆船的路怎样走?”
不料老翁反问道:“你耳朵聋吗?”
僧不解地问:“你向我说什么了?”
“向你说去覆船的路。”老翁说。
“莫非你老人家也会禅吗?”
“甭说会禅,连佛法也尽会。”
所以僧说:“已然会禅,那请你说说看。”
老翁指着篮中的盐问道:“你把这个叫作什么?”
僧答道:“盐。”并反问道:“你叫作什么?”
老翁答道:“不行向你说是盐!”
东坡坐空
17
一日,佛印禅师与几个弟子刚在室内坐定,他的老朋友东坡居士遽然到访。佛印禅师环顾室内已无空座,便顺口说道:“这儿已无坐处,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
“那就以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坐。”喜爱禅辩的东坡居士半开玩笑地答道。
禅师说:“我有一问,你若答得上来,听凭随意坐。若答不上来,要输你腰上系的那副玉带。敢吗?”
东坡怅然许诺。
禅师问道:“居士说要以我的四大之身为座,但是这四大之身原本是空,你往哪里坐呢?”
东坡一时答不上来,便真将玉带解了下来,留在寺里作为留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骷髅作钵
18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千里迢迢来到禅师寓居的洞窟前,礼拜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接近、陪侍,请和尚慈善开示!”
因时至黄昏,慧薰禅师说:“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说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动身,并煮好了粥。
用餐时,因洞中并没有剩余的碗,慧薰禅师就顺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骨,盛粥给文道。文道感到十分不安,不愿运用。
所以慧薰禅师说:“你以净秽和爱憎的妄情处事接物,怎样能够得道呢?”
弃绝功利
19
道楷禅师落发时,曾在爸爸妈妈面前发了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苟渝愿心,当弃身命。”
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家喻户晓。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以示赞誉。禅师谢恩后,向来使阐明原因,不愿承受恩赐。皇上再次降旨,禅师依然峻拒不受,由此因抗旨获罪,并将发配淄州。
官吏因敬仰禅师之德行和声威,暗示禅师称病便可免刑。官吏问道:“你是否患病?”
“没病。”禅师答。
“传闻身上有疮疤。”
“曾经有,现在好了。”
官吏让禅师再考虑考虑。
禅师说道:“你的厚意我领了,但不行以妄语求安。”
所以禅师怅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涌。
自家瑰宝
20
雪峰禅师随岩头禅师去澧州,途中遇雪,不能行进,停留数日。雪峰禅师每天都是精进坐禅,毫不松懈。而岩头禅师仅仅吃饭睡觉,显得十分清闲。
雪峰禅师诉苦道:“师兄,你总是睡觉,怎样不论我?”
岩头禅师:“你一向坐着干什么?”
雪峰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心未安,怎敢掩耳盗铃?”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老练,就满怀慈善地说:“果真如此的话,你把自己的见地告知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禅师就把自己所学的禅法心要叙述了一番。岩头禅师听了后,便大声说道:“你没有传闻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禅师:“我今后该怎样办呢?”
岩头禅师:“真实的契悟,在于直下承担。假设你宣传大教的话,所讲言语,有必要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禅师闻后大悟,急速动身礼拜。
不言之教
21
五代时的后汉刘王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僧众到王宫内过夏。刘王及其眷属供养众僧,并向他们问法参禅,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唯有云门禅师一人默然安坐。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常常看到这种景象,所以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一默,并不作答。
这位官员有所契悟,便写了一首诗贴在殿前。诗中写道:
大智修行始是禅,
禅门宜默不宜喧,
千般巧说怎照实,
输却禅门总不言。
三业归心
22
有一次,诗人白居易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怎样修行?”
惟宽禅师:“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使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银河,遍地异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便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皆不离于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别离?”
白居易:“既无别离,何故修心?”
惟宽禅师:“心本无损,云何要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勿起念!”
白居易:“不起垢念,当然是应该的,不起净念,怎样能够呢?”
惟宽禅师:“黄金虽好,但金屑进入眼睛是会致病的。乌云会遮盖天空,白云相同也会遮盖天空。”
白居易:“无修无念,又何异于凡夫?”
惟宽禅师:“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宜太勤,亦不得忘失。勤者近于执着,忘者即落于无明,此便是心要!”
白居易有悟,后总算成为佛法的践行者。
调和法侣
23
宋朝时,惟则禅师在浙江天台山修行。他自己建立了草庵,以山中野果果腹,终年茕居在山中。有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惟则禅师,猎奇地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惟则禅师答复道:“大约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又问:“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惟则禅师允许道:“森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你没有朋友吗?”
惟则禅师拍掌出声,只见许多虎豹鸟兽由庵后出来。樵夫大惊。
惟则禅师又暗示虎豹退回庵后,说道:“朋友许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十分敬仰,自愿皈依作为弟子。
端拱无为
24
清朝顺治皇帝特诏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
顺治皇帝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求证心在何处。请问心在七处,仍是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答:“觅心了不行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从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怎样刻苦?”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怎样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原本面目怎样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怎样是原本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