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敞开咱们自性光亮
开光的典礼,有许许多多的同修不知道事实本相,认为家里供的佛菩萨形像,要没有法师开光,这个佛菩萨就不灵;这种讲法是过错的。假如说这个佛像,法师不开光他就不灵,你要供佛像干什么?供法师就好了。法师叫他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你想想看你应当供法师,不应该供佛像。所以要懂得,佛像开光是借佛菩萨形像敞开咱们自性光亮,咱们凡夫哪有才干替佛开光?几乎恶作剧!只需佛菩萨为咱们开光,这才是对的。咱们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断,替佛菩萨开光,那几乎开大打趣!世出生法都要懂事,理上讲不通,咱们不能够信任,不能够随顺,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什么叫开光?开光是佛菩萨形像敞开咱们自性光亮,这叫开光。不是咱们替佛菩萨开光,是佛像替咱们开光。这便是介绍咱们所供养佛菩萨形像代表的含义,他才知道咱们不是拜木偶的,本来有这样甚深的教育含义。
佛门里边刻画佛像的福德很大,佛像制作好了,为何需求举办开光?开光,是阐明刻画这个佛、供养这个佛真实的含义,借这一尊佛像敞开咱们自性光亮。是佛像为咱们开光,不是咱们替他开光,这是现在倒置了。便是供养佛像的真实的含义、供养佛像真实的优点,把这些阐明,逐个点点迷信都没有。像咱们供奉释迦牟尼佛,这儿边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回报的意思。像咱们往常百姓家里边供先人牌位,是回报的意思。慎终追远;远祖咱们都敬重在心,眼前的爸爸妈妈哪有不孝顺的道理!这个先人牌位积德行善就大了,教孝、劝孝,意思在这个当地。咱们供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释教创始人,第一个教师,供养他是程门立雪。最早的这个教师咱们对他恭顺,眼前辅导咱们的教师,哪有不敬重的道理!所以你就知道,供养先人牌位是教孝,供养佛的形像是教咱们程门立雪,是这个意思,这个没有迷信。
第二个意思便是见贤思齐。他成佛了,我为啥不成佛?那是个榜样,是个姿态,我要跟他学,我要学得跟他相同。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
所以佛菩萨形像供在家里,常常提示自己,是这个意思;常常提示自己,这便是真实的保佑、真实的加持。现在人认为加持什么?法师给你头上滴几点水,给你摸摸头,这叫加持,真是笑话。理论上讲不通,没有道理的。所以这是很大的过错观念
真实拜佛像是不时刻刻提示咱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叫加持。所以你念经,你每天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自始至终念一遍,那便是十方全部诸佛如来给你加持。你都不知道,你认为这个不是加持,去找一个和尚给你摸摸头叫加持,这是倒置到哪里去了!这是咱们开光、加持的真实含义要明晰。
二经典便是为世明灯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句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古人云:“为世明灯”。像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圣人是辅导咱们走向幸福生活的明灯。现在圣人现已不在这个人间了,意味着灯灭了吗?没有,经典在就等同于圣人在人间;经典便是明灯。《金刚经》曰:“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全部人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顺,作礼环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亲见的世界本相,不是他们人为创造拟定的法律规定;是逾越时空永久不变的天然法则,即俗称的“道”。不像是人间的法律条文要跟着时刻新事物的呈现而不时修订,才干契合年代的真实的状况。
佛的教法便是光亮,经典《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所在之处便是佛的才智光亮遍照之处。经典内容是充溢了才智,所以咱们读诵一遍便是阿弥陀佛的光照了一次。心外求法都不是正法。咱们天天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里边去找找阿弥陀佛的才智,这是过错的。由于你在经典找到东西,这是阿弥陀佛讲的法,不是你自己的,这便是心外求法。怎样才算是正法?按照佛的经典《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把自己的自性引发出来,这是正法,心内求法。如同这两支蜡烛,一支蜡烛是点亮的,一支蜡烛是没有点亮。没有点亮,永久不点,跟著他走,这叫心外求法,那不是自己的。你有必要借着他的光把自己的光点亮,那就对了,那叫正法。咱们要借阿弥陀佛的光亮,这经典文字是光亮,把自性这个光亮点着,康复自性光亮,这叫做正法,这才不孤负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育主旨:“人人皆可为圣贤”。假如你不会,把他们的东西就认为是正法,永久跟着人家走,佛菩萨,圣人们都流眼泪喊委屈!错了。经典是开发自性光亮,不是依靠他人。所以咱们打开《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是谁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是自性《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尽管这是佛讲的,但是摆在咱们面前,把咱们自性《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也引发出来,咱们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跟佛讲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无二无别。就如同两支蜡烛相同,点亮了,这两个灯火无二无别,光光互照,分不出哪个光是哪一支烛光,分不出,彻底融成一体,这叫做学习经典。学习经典要从这个当地去学,你才会得到真实的受用,才会法喜充溢,才会得到真实的享用。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每念一遍,阿弥陀佛的才智光亮在你身心就照一次,你念两遍就照两次,照一次二次你还感觉不出来,为什么?你业障太重。假如照个一千次、二千次、三千次;你就感觉到了,为什么?你的业障消除了。借《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这个光亮把你自性的光亮引发出来,那个时候你自性之光与阿弥陀佛的光亮纷歧不异,就结组成一体,光光相照,光光互入互融。阿弥陀佛的才智光亮在你的心光里边,你的心光在阿弥陀佛的才智光里边,你自己的心光跟阿弥陀佛的才智光融合成一体,这个光亮便是才智,你那个才智怎样不开?才智开了,才智便是光亮,你处理全部业务不会有过错,不会有误差。这是你开始得到的利益,所以读经十分的重要。读诵经典的道理就在此地。
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每天你念一遍,便是一次阿弥陀佛加持你;你念两遍,两次阿弥陀佛加持你;你一天能自始至终念十遍,就阿弥陀佛加持你十次。一天十次加持,我想一般讲三年一千天,你得到一万次的加持,你不成佛谁成佛!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心上只需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真的以真挚恭顺心一天《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念十遍,三年你的心就换过来,你的心真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确是你的心。你心里边阿弥陀佛熟了,其他的东西你都放下,陌生了,正是古大德所说的“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烦恼习气纵然没有断,你肯定是凡圣同居土;这个意思便是想何时去就何时去,随时能够去,到处能够去,得大自在。
道理我懂得了,知道之后你要修,你要不修没用途。用什么办法修?十年傍边把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念上三千遍,这便是修行。十年傍边不要看任何其他的经典,把你的心收回来,十年你修什么?修清净心。学习经典真实讲没有其他诀窍,便是在专注,你只需专,心就清净,心清净就放光。经典光亮遍照是心光,咱们自己心清净也就放光,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便是真实的“奉事师长”。咱们自己的心地光亮跟孔阿弥陀佛的心地光亮互入互融,这是真实的“贡献尊师”。
这门学识难以想象,人人都有分,不信就没分,对它置疑就没分。对它置疑的人,你仔细努力学佛,精进不懈,你到最后所学的是释教的常识,不是才智。你读得多,记住多,叫记问之学,儒家讲“缺乏认为人师也”,你没有才干协助他人开悟。这多重要!咱们假如从这个本源上过错,那就错究竟了。
三真实地开光便是“因定发慧”
读诵经典的终究意图是:“因定发慧”;便是要开发咱们自性中的无量才智。
读经的办法。唐大圆居士说:“先求底子智,无相无别离。次求后得智,能别离全部法。亦如我国往日教童蒙的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天然开悟。学习经典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囫囵吞枣,即为求底子智。乃游刃有余,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所以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育底子智,而兴旺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损坏底子智,而失后得智之用。”
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中说:“凡欲领会经中的真实之义,惟在诚恳恭顺地读。读熟了,常常观照其一段两段,或一句两句。观照便是思惟。然此思惟,与往常所谓研讨大异其趣。往常的研讨一种学识,是专以凡情估测,此则否则。虽亦不离文字,然切不可在文字上琢磨。即琢磨亦琢磨不出。有必要扫尽全部杂念,澄心静虑的,将一个心,全注在其上。不在文字上琢磨,便是不取不合法。却将全神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法。这个便是修定。一朝一夕,于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经中真实道理,天然出现。这个便是思惟修,才是受持,才干领会。所以说领会时,便是得有受用时。读经要这样读法,定慧二学,便一齐修了。还要多多悔过,求三宝加被。否则,恐或障重,不光不能领会,即观照亦做不好了。”读至十百千万遍,满满地心就定下来;正所谓《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我国古代的学习理念是:一门深化,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门心是定的,两门、三门心就动摇,你就开不了才智。这是佛菩萨教导的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准则,你不能不恪守。你不恪守,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超越佛陀的教导?包含今日所讲的科学办法,没有很好的办法,真实找不出第二个办法。所以,大乘教里边提出一门深化、长时熏修。才智开了之后就有举一反三的才干。触是你触摸,你一触摸其他经典;你就灵通,不需求学你就灵通明晰。为什么?由于全部法是自性变现的,你见了性,你能通全部法之性,就全理解、全灵通了。咱们学习便是期望对世出生间法全部都灵通,像佛菩萨相同,佛菩萨怎样学的?一门深化,长时熏修,这样学出来的。咱们不信任,这一下手就广学多闻,那就完了,害死你了。
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入的见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有必要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住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辞意、事物名件、创造相穿纽处逐个认得,如自己做出的一般,方能玩味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清朝学者吕留良曰:“读书无他美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会,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倒置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的确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天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此刻正是《易经》所说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定下来了,才智就显露出来了。正是《楞严经》所说的:“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古人真实刻苦是什么?读经,一天读一部《楞严》、一天读一部《法华》,不去研讨,也不去看注解,一天一部你读上三年,三年就一千多部,一年三百六十部,你会开悟,你的路子走对了!悟了今后,你再来讲《法华经》、讲《楞严经》,活的不是死的。你再看人注子,眼睛都放光,为什么?一看到古人注子,哪个当地他有悟处,哪个当地他悟得还不透彻,马上就明晰。自己不悟,眼睛是瞎的,跟着人家后边走,被他人牵着鼻子跑。人家注解的,注解你仍是看不懂,不要自己认为懂了,这一句我也懂、那一句我也懂,我也知道怎样讲,成果你所讲的满是梦想。
现在人学佛,拿人间做学识的办法来研讨梵学,把经典变成人间学识来研讨。你要把经典种种创造,种种解说,注解也名为梦想。佛经,你们要是在那里苦苦去研讨,去翻注解钻故纸,那你就好好的记住《楞严经》上的这两句话,“种种创造名为梦想,不能于中出对错是”。古人不是如此,古人拿佛经来修戒定慧,所以只需读诵,没有解说的。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结,古人是用这个办法。咱们现在把它当作人间学识、哲学来研讨,搞一辈子是搞的人间法,不是佛法,与佛法各走各路,这是咱们肯定要明晰。